自带露营风的蘑菇帐篷、充满烟火气的苗种摊位,加上又萌又雅一纸书制作小工坊,5月20日,人大附中实验小学的公益项目——阳台陶渊明家庭种植计划的组员和志愿者在豪景佳苑社区文化长廊推出“丰收派对”活动。

豪景佳苑社区附近居民参加公益“丰收派对”

在 “丰收派对”上,公益项目的成员和志愿者们在市集摊位上展示了自己种植的玩偶南瓜、五彩辣椒、小番茄的种苗。作为此次种植公益项目的结项活动,小组成员还为参加“最美阳台评比”的获奖者颁发了别致的奖品——种苗肥大礼包。很多孩子在一纸书工坊用画笔记录他们的播种、育苗、收获的完整历程,组织者以小画书的方式将孩子们的种植经历和成果固化下来。

德育创新课程:小行动 大梦想

阳台陶渊明家庭种植计划是人大附中实验小学2022年孵化的10个校级公益实践项目之一。从2020年10月开始,该校立足“实践育人”的初衷,推出德育创新课程——“创新公益实践项目”。

该校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赵芳介绍,“创新”是学校校训“崇德、博学、创新、求实”中重要的一个关键词,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视。“公益”更是一种时代风尚,孩子们在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中锤炼着自己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就是在做中学,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提高行动力。面向小学生引入创新公益实践项目是为了引导学生以公益为出发点,从自身周边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统筹各种资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项目参与者到社区进行线下宣讲

走出学校、面向公众,是该德育创新课的重要特色。阳台陶渊明种植计划主打“科普”“疗愈”主题,联合专业人士引导并支持广大种植爱好者打造阳台菜园。目前,该公益项目共发放500多包鸡毛菜、番茄、小油菜种子,近300名在校学生和来自湖北、浙江等地的志愿者在微信群以图片和视频方式每日分享种植成果。通过这次公益活动,不少学生表示从植物成长和丰收中收获了独特的体验和劳动的喜悦。一位志愿者家长表示,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就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家长要做的就是精心培育、静待花开。

小行动,大梦想。德育创新课就是通过“小而美”的公益行动,鼓励学生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用微薄之力为社会做贡献。

公益实践:不一样的成长

举办了两届奥运会的首都北京,“志愿者”铸就了首善之城的新底色。“公益”和“志愿”不分家,刘文凭从事社区工作多年,在历次组织社区垃圾分类、城市清洁等志愿活动中,她亲身感受到青少年的责任感和公益引领作用,她说“很多活动是孩子在带动大人”。

“学校+社区”的公益模式中青少年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学校创新公益实践项目开展三年来广受师生家长欢迎,学生自发形成的公益方案都达到近百项,公益主题涵盖科普、急救、阅读,以及关爱新就业群体、少数民族同龄人等各个方面。如,在“外卖小哥暖心行动”项目中,学生以采访者身份观察和记录外卖小哥的工作和情感,从孩子视角了解这个新就业群体,“藏汉心连心”则是该校学生和西藏的小学结对子,通过捐书、共读方式助力提升藏区同学的阅读能力。

赵芳介绍,创新公益实践项目就是让学生从方案形成、组织、实践等各环节唱主角,学校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孩子收获不一样的成长体验。学校希望培养的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要为民族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的新时代少年,正是基于“社会大课堂”的理念,鼓励他们走出学校,认识现在的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用现有的微薄之力尝试为社会做贡献,体验创新公益实践,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树立目标与理想。这也是创新公益课程对孩子们价值观、行动力的一种引领。

5个参与阳台陶渊明种植计划的学生表示,在学校、社区的宣讲过程中,表达力、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学校老师孙雪薇也发现,孩子与植物的互动中生发出难能可贵的“亲社会”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是个体共情、向善的心理基础。

在线下线下推广参与者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不少公益项目就是因为“利他性”和创新性突出,所以虽然结项但并未结束,像“藏汉心连心”项目就沉淀为一个校级公益项目,延续至今。

赵芳表示,学习不只是课堂、书本与分数,在德育工作中,“实践育人”是重要的一条育人途径,公益项目就是一个舞台,让孩子们通过深度的创新实践收获别样的成长。